類似規定的落地,還需要學校、老師、家長意識到位,意識到長期依賴過量作業、盲目比拼學習強度,對于孩子來說并非是最優的學習和成長路徑。
“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推行作業免檢、每周無作業日”——江蘇省教育廳日前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學校管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意見》,為學生家長雙減負。這與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10月22日十九大第五場記者招待會上的表態精神一致,陳部長指出要在義務教育階段解決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特別是要化解好學校減負、校外增負的問題。
《意見》在課程管理、作業管理、作息管理、監督管理等方面做了非常具體的規定,如果能獲得認真貫徹執行,應該能夠有效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規定很多細則都切中肯綮。其中,有一條讓我特別有感觸,即第8條,“各校要有專門部門和人員,負責加強對各門學科作業的統籌管理。嚴格控制每日作業總量和時間,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中高年級、初中和高中學生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分別控制在1小時、1.5小時和2小時以內?!?/div>
我孩子目前在讀五年級,在過去幾年的學習中,書面作業從來都有,而且作業一直都不算少,四點左右到家就開始寫作業,除了吃飯和稍事休息外,幾乎都要寫到九點左右,甚至更晚。我不了解班里其他孩子的寫作業速度,但即使我家孩子寫作業不夠快,他也應該是老師布置作業時要考慮的學生。老師布置作業肯定不能以寫作業最快者作為標準,而應該以寫作業最慢者或者寫作業中低速度者作為布置作業時間的依據。至少目前為止,我沒看到作業減負的實效,作業書寫時間肯定嚴重超過上述規定,所以,統籌作業總量非常必要。
除此之外,在作業量不小的情況下,還會周期性出現作業的“大小天現象”,即某一天會作業突然增多。原因是當天的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都有,各科老師都會布置作業,總量自然飆漲,這個時候統籌作業總量就會更為必要。
適量的作業、難度適中的作業,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既能夠讓學生溫故知新,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過量的作業、過難的作業,都會使學生逐步喪失學習興趣,長遠來看,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無論是在我以前求學的過程中,還是在當下教書的體驗中,可以輕而易舉地目測到的事實是,學生由于作業過多過難,會敷衍了事,甚至覺得反正也是完不成作業,索性就放棄了。另一個可以佐證的直接經驗是,在陪孩子寫作業的觀察中,作業量小的時候,孩子很有積極性主動去寫,因為寫完就可以干別的了;作業量大的時候,孩子就會磨磨嘰嘰做別的事情,被催促時才去寫。
當然,每個學生有每個學生的特點,每個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肯定也不一樣,因此,類似這樣的規定,出發點雖然很好,看上去也有執行依據,但還是需要學校和老師能夠意識到位,意識到寫那么多作業對學生的身心成長沒什么好處,甚至作用相反。而家長也應該對此建立認同,意識到盲目比拼學習強度、學習時長,對于孩子來說并非是最優的學習和成長路徑。
“發展素質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發展教育事業提出的要求。其實,限制作業時間、作業總量統籌等減負措施,從教育部到陜西、遼寧、河南等地方教育部門,都曾出臺過相關意見、規定,但是在執行環節往往打了折扣,這要求一方面要加強執行環節的監管,對違規行為進行嚴肅問責;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將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改善教育生態,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回歸教育發展規律。
